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水之清  >   中国湿地  >   上海

崇明东滩

        崇明东滩湿地是上海市目前仅存的优质自然资源,面积为326平方公里,1992年被列入《中国保护湿地名录》,1998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200222日(国际湿地日)被正式列入“拉姆萨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南北濒临长江的入海口,向东缓缓伸向浩瀚的东海,并与南北大陆遥遥相对。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南起奚家港,北至北八滧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限,东至吴淞标高零米线外侧3000m水线为界,仿半圆形航道线内属于崇明岛的水域、陆地和滩涂。即位于东经121050’—122005’,北纬31025’— 31038’之间。

        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为326平方公里,属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其中,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包括19982001年大堤以外的潮间带滩涂和水域;堤内以鱼蟹塘和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约为为85平方公里,也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

        1999年崇明东滩正式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20021月,湿地国际秘书处正式接纳崇明东滩为国际重要湿地。

        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东滩滩涂辽阔,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崇明东滩记录的鸟类达312种,迁徙水鸟上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3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167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水鸟有12种。另外,根据1996年春季调查统计到的涉禽数量上分析,有8种超过或到达世界种群1%3种达到或超过停歇地大于0.25%标准。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它是由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沉积而成,是长江口地区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其南北狭,东西宽,区内潮沟密布,高、中、低潮滩分带十分明显,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

        保护区区域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市湿地总面积的7.8%,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个部分。崇明东滩属亚热带气候,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年平均温度15.3℃,冬季因三面受水面热效应的影响,气温要比崇明岛的西部高出1℃,水域不冻结,非常有利于水禽越冬,所以它成为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也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河口科学问题的理想场所。

        保护区处于海洋,河流,陆地,岛屿的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与独特,尽管滩涂植被比较简单,主要有芦苇,藨草和海三菱藨草组成,但由于生产量大,在滩涂淤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为其他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养育着上海地区70%80%的物种。目前,崇明东滩已记录到的鸟类有1750290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20种;列入中日、中澳政府间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鸟类分别为156种和54种;超过世界种群数量1%的涉禽种类至少有12种。每年在崇明东滩过境中转和越冬的水鸟总量逾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在崇明东滩主要有四种类型的鸟群,它们分别是鸻鹬类,雁鸭类,鹤类群和鸥类群。

        根据10余年的调查,尤其是19961998年连续三年北迁涉禽和越冬水禽调查表明,崇明东滩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同时崇明东滩又是白头鹤,小天鹅等珍稀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已连续十余年选择崇明东滩作为越冬地,数量达到13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