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水之清  >   中国湿地  >   黑龙江

七星河湿地介绍

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述

        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32°05~132°26′,北纬46°40~52′。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其中,核心区7960公顷,缓冲区3600公顷,实验区8440公顷。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珍稀水禽的主要停栖地和繁殖地,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区属长白山植物区系,但由于受其他区系成分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多区系成份交叠混杂现象,导致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区系成份较为复杂,从而丰富了植物区系地理成份,并具有独特性。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62174386种,占黑龙江植物总数21.44%,三江平原自物总数的40%。其中有药用植物、饲用植物、淀粉植物、观赏植物、蜜源植物,油料植物、土农药植物等。有国家级保护植物野大豆、貉藻两种。

        主要植物资源芦苇属喜光湿草本科植物,多生于浅水沼泽和深水沼泽中,一般地表积水10100cm,高度100200cm,伴生小叶章,宽叶香蒲、燕子花等,群落面积21万亩。芦苇是造纸的最佳原料,也可织布,编织,根茎可做药用。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为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区,动物种类以温带栖息类为主,全区共有脊椎动物5纲、10科、107属、163种,占黑龙江省总数29.42%,占三江平原动物总数35.86%。全区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1种,占全国国家级保护动物7.59%占黑龙江省国家级保护动物25%,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

        全区共有兽类5817种,其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种类较多,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大群的狍子、野猪出没于沼泽地,由于人为干扰及过渡捕杀,野猪已绝迹。近几年自然保护区强了管护,进行了封闭式管理,狍子、狐狸种群逐渐发展壮大。目前以麝鼠、貉、黄鼬常见。

        全区鱼类有15种,七星鱼为特有种,优势种为鲤科鱼类。两栖类6种,优势种为黑龙江林蛙。爬行类仅有2种。

鸟类资源丰富,以水禽最多,随四季变化组成变化很大,春秋季组成丰富,夏季相对少些,冬季简单。全区有鸟类123种,绝大部分为候鸟。雀形目鸟类43种,非雀形目鸟类80种,其中水禽60种,优势种为绿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鹊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