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水之清  >   中国湿地  >   香港

米埔

        米埔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1995年被列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在此保护区内,飞禽走兽可自由活动,其中大部分品种都是极为罕见的。曾记录的鸟类品种超过300种。还有大量不同品种的昆虫及蝴蝶。

        保护区于1984年建立,面积为380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达3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

        米埔自然保护区及邻近的湿地素以雀鸟天堂而闻名,在米埔可找到香港72%的雀鸟品种,也可找到多种全球濒危的雀鸟。

        米埔沼泽及后海湾内湾的湿地位处香港的西北端,数十年来成为候鸟的天堂。

        以往,米埔并没有获任何形式的保护,直至1976年,才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1984年,自然基金开始接手管理米埔保护区,推行环境教育及保护工作。 1995年,米埔及后海湾内湾共1500公顷的湿地正式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米埔野生生物,每年约有200万至300万头鸥、鸭、鹭及涉禽等水鸟从华北、蒙古及西伯利亚的繁殖地飞往东南亚及澳大拉西亚的越冬地。它们倚赖迁徙路线上的中途站停栖、觅食及储存充足的能量,为余下的长途旅程作出准备。米埔及后海湾内湾一带的湿地便是重要的补给站。在冬季,多达68000头雀鸟在这些湿地越冬,然后在春季飞返北面的繁殖地。春秋两季是候鸟的迁徙季节,约2000030000头涉禽到访米埔及后海湾内湾一带的湿地。

        米埔鸟类已经记录的就有325种,其中翠鸟大约有90多种,人们最喜欢的是翠鸟科中的几种鱼郎。绝大部分以鱼类为食,而澳大利亚的笑翠鸟则捕食昆虫和小动物,东南亚的赤翡翠则在石上敲碎蜗牛以食其肉。

        生活在米埔的四种鱼郎全部是捕鱼的高手,体型最大的斑点鱼郎,全身黑白两色,白羽上分布着黑色的斑点。斑点鱼郎被作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米埔计划的标志。白胸鱼郎广泛活动在虾塘、沼泽和海岸,翠蓝色的背部和雪白的胸部引人注目。黑头翡翠在黑头、蓝背之外,白色的颈部,淡橙色的腹部是它的显著特点。当地人称“钓鱼郎”的一种翠鸟,则是背部天蓝,腹部橙色。在米埔,“钓鱼郎”的数量最多,一年种的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它,而且有几对在米埔繁殖。冬季米埔保护区的翠鸟数量最多。翠鸟住在洞穴中,洞穴长0.75~1.5米,尽头有一个椭圆形的巢室,雌鸟在巢室中产卵,每窝3~4枚。

        米埔沼泽地的虾塘水面和塘外台地树木上,简直是鹭的世界,大白鹭、小白鹭、池鹭、苍鹭、夜鹭都生活在此。香港地区有5种白鹭,米埔就有3种。大白鹭、小白鹭数量最多,夏季离开米埔到香港其它地区的高大阔叶树上去繁殖。牛背鹭喜欢干燥的环境,夏季到米埔来繁殖,而且换上一身美丽的羽毛。池鹭、绿鹭、夜鹭体型较小。

        全世界有6种琵鹭,米埔地区有2种,即白琵鹭和黑脸琵鹭,琵鹭形态与鹭相似,更像,因此,被列为科琵鹭亚科。6种琵鹭中最美的是美洲玫瑰红琵鹭,最珍稀的是黑脸琵鹭,全世界共有黑脸琵鹭300~350只。近年在米埔越冬的已达100只。

        在米埔还有彩和白,白是香港常见的冬候鸟。彩的繁殖区从东欧伸展到非洲、大洋洲和美州,是一种长途迁徙的候鸟,在米埔几次出现。